
編輯團隊:元業、小雪人、老家夢泉、顧念、黎落
本期責任編輯:黎落
一、榜單
【狀元卷】
1. 恒河:逝水丨蘇淺
【榜眼卷】
1. 午后丨養心蘭
2.大路朝天丨太白酒桶
【探花卷】
1. 貧窮地理丨成小二
2. 開花的茅草丨西左
3 月末丨錢松子
4. 獨坐草間丨楊祥軍
5. 重逢丨長安肆少
6. 溫暖的棉條丨毛一民
7. 打谷機丨旭日迎峰
【同題卷】
信徒丨張永進
【嘉賓卷】
相遇(三首)丨陸支傳(極目千年)
二、編輯小記:
生活中有很多別離。關于愛或者恨,關于生命本身。自然萬物都是在不斷別離與重生中獲得美的力量。就譬如這一期的《恒河:逝水》也是在一個宏大的背景之下闡述樸素的哲理。對于詩歌和詩歌寫作,我們已經談了太多太多。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審智和審美標準,當一首詩符合你自己的閱讀體驗,在帶來快感的同時也會有思考和向往。當下詩壇看似繁忙茂盛,實則還是需要不斷探索和求變。讓我們在閱讀的同時嘗試進入一首詩的內部,去探尋其中隱含的情感與內核。詩歌是心動之下的產物。
“因為動心而美好,因為美好而恒長。”雖然人間有別離,但我們期待下一站的重逢。
- ——黎落20201207
三、上榜作品
【狀元卷】
恒河:逝水
文丨蘇淺
三月無風,恒河停在黃昏。
站在岸邊的人,一邊和鳥群說著再見一邊想起
昨夜在夢里悄悄死過無人知道。
從沒有一種約會像死亡這樣直接。
一生啊。它伸手抱住什么,什么就成為火焰;
一生怎么會這樣美
剛開始是花瓣,后來是蝴蝶。
剛開始是一滴雨,
后來是恒河。
黎落讀詩:這首詩具有明確的隱喻性和象征意味,主題深刻,內核陡峭。首先是詩歌中出現的:恒河。恒河是印度人心目中的神圣之河,傳言只要在恒河洗澡就會獲得永生。在這里借用恒河的神性來打開詩歌的內在蘊意,用舉重若輕的手法將死亡和重生進行再次構架,對生命如逝水做出精確而深刻的個人化的體驗。文本中的絢麗與落敗,緣起與緣滅相互膠著,穿插。感人至深。
【榜眼卷】
午后
文丨養心蘭
與其說逛集市
不如說拎著皮囊在陽光下翻曬
當一些帶有泥土氣息的瓜果蔬菜
撞擊初冬遲鈍的眼球時
我有一件衣服蓬松的感覺
一個農婦的眼神
有時比一根棍子更有效
很多灰塵掉落
一把霜打的辣椒熨平
陳年皺褶
老家夢泉讀詩:如何在尋常事物及場景里發現詩意,是當下詩人們孜孜不倦地追求。這首小詩做了有益的嘗試,且是有效的、成功的。
逛集市人人都有過,熙熙攘攘的,似乎和詩意不搭邊,但作者卻從中碰撞出了詩意:讓自己和生活中的物——陽光、帶泥土氣息的瓜果蔬菜、霜打的辣椒以及人——農婦的眼神發生關系、發生化學反應:被蓬松、被撞擊、被掉落、被熨平。萬物都是有靈性的,只要你真心、平等地與他們交流,就會被他們些許細微的光芒照耀,就會被抖落掉一些異化的塵埃,就會在瞬間的頓悟里流淌出清新的詩意,進而反哺他們,讓他們也詩意地活在你的小詩里。
大路朝天
文丨太白酒桶
一邊是汽車
一邊是火車
路面上冒著藍煙
鐵軌間歇式呻吟
整個下午陽光明媚
風聲不斷
走在空地上
兩邊來回看
沒有一個是我能追上的
黎落讀詩:短小洗練的白描式手法,利用事物兩種相反的作用效果進行暗中對照,將現代人的外在追逐與內在糾葛的生活狀態給予不動聲色的嘲諷和揭示。“陽光明媚和空地”在小詩中具有深層次的含義,既是寫實性的場景描述,又暗示詩人的內心活動,尾句和標題形成呼應對立的詩意張力。
【探花卷】
貧窮地理
文丨成小二
除了麥子和水稻
這片土地,不長別的東西
我們的父母也一樣
拒絕荒蕪,能力和產量都已達到上限
這世上最珍貴的是糧食
最不值錢的也是,十畝油菜花自帶的金子
竟打不出一根項鏈
小雪人讀詩:本詩具有批判現實主義風格。第一段因關于個體的小我的現實的簡潔陳述而平面到波瀾不驚,卻因第二段的關于糧食的內外矛盾與關于“金子”的數量級反差的兩組對抗而切入擴張到整個社會底層,從而使七行小詩“以小見大”地揭示“貧窮地理”的本質,具有深刻性與廣泛性。同時,在“扶貧”基調上也具有現實意義。
開花的茅草
文丨西左
像雪,看雪的人去了南方
淪為工廠的零件,行道樹上的香樟
像月光,照亮過大地上所有悲傷
仿佛閃爍的玻璃碎片
那樣白,像離別時她沒有說出口的話
那樣白,像從未有過的迷惘
現在,開花的茅草被風吹得那樣凌亂
像雪正在融化,月光即將從大地上撤回
顧念讀詩:本詩為行旅詩,抒發的是客居異鄉的漂泊無定。開花的茅草有特性,風一吹就亂,就飄飄蕩蕩,而茅草的特性也是“去南方的人”的特性。兩者結合,就是異鄉人無依無靠的漂泊狀態,“月光”“白”“雪”這些意象,一直在反復強調羈旅之人的不安定和思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當人們遠離,故鄉的情懷就會始終伴隨。
月末
文丨錢松子
肺腑之中寒意對付生活,
有時如初戀,“換來了另一筆財富。”
美的存在有一種氣息在貫穿,
看上去像地鐵。
去年今夜,我暖不了身子,
但能感受到月光,最先融化出來的威力。
黎落讀詩:月亮從月初到月末會經歷一系列初生,彎月,滿月,直到晦月。這個過程充滿了美的變數和動感,類似某種情緒和現實生活狀態。詩作在深度解構中,加入多重意象元素和技法,將心象巧妙的植入其間,形成一個迷離又晦澀的閱讀場景,產生不同的閱讀體驗。
獨坐草間
文丨楊祥軍
那一日,天空遼闊
遠山清秀
割完的草攤開像一幅畫
待割的草地像一張黃綢緞
那一日,秋風扯著草地一角
輕輕抖動
整個草地起了波浪
大地在輕輕顫抖
我在草叢
想靜,也靜不下來
老家夢泉讀詩:這首詩的特點是自然、流暢,像棵深秋隨風搖曳的小樹。你需要品味的是它投下的陰影部分:收割季節,且收割的是草,這里草是有隱喻的,或者說這個草象征著活在底層的大眾,誰收割?時光,命運和所謂的我,我既收割者又是被收割者(詩意里),雙重身份也隱藏著張力,這樣伸進思考,就讓這首小詩有了無盡的回味空間:
割完的草攤開像一幅畫
待割的草地像一張黃綢緞
那一日,秋風扯著草地一角
輕輕抖動
整個草地起了波浪
大地在輕輕顫抖
我在草叢
想靜,也靜不下來
咂摸出滋味沒有?沒有??那就繼續咂摸……
重逢
文丨長安肆少
白衣飄飄吞噬黃昏顏色
淡唇,啜飲紅酒杯里最后的深紅
與目光相約,依偎,最后起身
作別,如老朋友
躲避過,藏匿過,甚至假裝無視
這一季秋,帶著明黃偽裝
還是第四十二次不期而來
與我重逢,時光里
我與這個秋天揮手告別
卻流著眼淚,期待下次重逢
老家夢泉讀詩:“白衣飄飄”是這首小詩很重要的一個意象,它不僅奠定了這首小詩的感情基調,也無形中用一條詩意的內線,串聯起:淡唇、作別、秋季明黃的偽裝、告別、眼淚等一系列詞語和意象,進而完成一條五彩繽紛的詩意項鏈。詩題是重逢,但作者似乎對作別、告別下筆更重,這也許就是所謂的“指東打西”,打西是虛張聲勢,陡增詩意的崎嶇,最終指向的是詩意的東方。與白衣飄飄色調對應的是是黃昏的深紅、深秋的明黃,除了它們彰顯的色彩張力,也間接隱喻了重逢相對較溫暖的基調。小詩有對通感、擬人、悖論等手法的運用,通過對作別、重逢的反復結構,將人生之秋的滄桑感懷活靈活現地呈現了出來……
溫暖的棉條(郵箱投稿)
文丨毛一民
想要吐出絲來
就不要怕被抽空不要怕痛
像蠟燭一樣慢慢把自己縮小
變成一道光,一股暖流
溫暖的棉條
像媽媽的心一樣柔軟
一條棉線穿在我的身上
我走得越高遠
媽媽的心就抽得越空
小雪人讀詩:用“棉條”喻“母愛”是當下寫作常見的意象。但是,詩歌之所以有其詩人的個人標識性,往往不只是意象的新鮮感,更多決定是具有個體情感體驗的細微打開,比如“一條棉線穿在我的身上/我走得越高遠/媽媽的心就抽得越空”。
打谷機
湖南丨旭日迎峰
你忙碌一生的身影
現在終于可以蹲下來歇息
把巨大的齒輪卸下
把骨頭卸下
把骨頭里的芒與火種卸下
放在一個無人問津的角落
讓秋風吹拂
讓時光磨合
讓塵世的灰塵落滿你額頭
像荒涼的生命被一場雪覆蓋
小雪人讀詩:一首非常具有生命情感體驗的象征詩。它不動聲色地將讀者引入契巧的場景構建中,具有很強的意象鏈煉精術,比如“忙碌一生~齒輪~時光磨合”及“谷~芒與火種”等,在具象與意象的水乳交融中醞釀溢出情感與生命感悟。
【同題卷】
信徒
文丨張永進
高山塔很高。云低的時候
可聽到大雷音寺的鐘聲
廟里的燈一直亮著
透過黑暗——
整個村子都看得見
孫兒說那是燈光
奶奶說那是佛光
黎落讀詩:詩歌前后關照,以高山塔和大雷音寺為破題口,沿著縱向線條挖掘出主題。在結尾設置的兩個人物使詩歌增加了橫向廣度,提出一個關于傳承和忘卻的矛盾。但孩子又是希望的代名詞,所以文本的總體基調充滿溫情。不足是略顯單薄。
【嘉賓卷】
相遇(三首)
安徽丨陸支傳(極目千年)
這是最好的相遇
綠皮火車在黃土高原上行駛著
我靠在窗口,一臉倦意
窗外,一條土路從天際線掛下來
一個騎摩托車的男子在高原巨大的背景下
神態安詳,衣著干凈
火車帶著我駛過的幾秒
我們都微微側了一下身體
輕巧地,讓過了
彼此的一生
立秋
突然露水就重了
幾只鴿子低飛巡視的荒草地
突然悲傷就重了
幾座墳塋守護著的荒草地
蹲在青草邊的趕羊人
好久都沒有挪動身體,他知道
他一起身
青草就會枯萎
他一起身,羊群就會散去
寄你
還好,四十歲后我一直在補鈣
每天在腳手架上,我能做的
是讓自己骨頭硬點,即使有一天失足跌落
路過的你,也能認出來
小雪人讀詩:“人間的天堂”是什么樣的?作者在《相遇》中寫“窗外,一條土路從天際線掛下來/
一個騎摩托車的男子在高原巨大的背景下/神態安詳,衣著干凈”。那是現實疲倦的“我”與現實缺失中的“我”相遇,如此克制的文字下是難以言狀的生活艱辛。當我向作者約稿時,他說:“我這次在這個工地上硬走的,老板不給我走,我只想回家找點空間寫寫詩”,他又兩次說:“謝謝”。我知道,他不是要謝謝我們網刊的一次約稿,而是在生活困頓中,謝謝自己還有詩歌。人生是在失去中才學會擁有與珍愔,或者說生命最終都是荒涼的《立秋》。當我們經歷生活的面目全非,至少還有“詩歌”在體內《寄你》,或者你其實想說“祭你”吧!謝謝,我們還有詩歌。